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中国服装商业前进的驱动力是创新

中国服装商业前进的驱动力是创新

来源: 裘商网 编辑:fursmall 阅读:543 日期:2010-09-02

内容摘要:裘商网消息以下是裘商网行业资讯为大家提供的中国服装商业前进的驱动力是创新的新闻资讯,我们一起来看看。

裘商网消息:以下是裘商网行业资讯为大家提供的中国服装商业前进的驱动力是创新的新闻资讯,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国皮草商城网当前,在各种商业渠道之间和传统的商业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商业零售“百强”更新率达到16%,总的来说,2007年商业零售业在规模、效益、竞争力水平各方面属于齐头并进的局面。从国家统计局对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情况的统计来看,加盟的零售体系增速明又显大于直营,服装商业也不例外。竞争正在国内外服装行业、服装品牌、服装商业之间全方位展开,但服装业的商业竞争,因其和国际品牌的全面竞争及和国内品牌的深度竞争,因其和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表现的更为激烈和复杂。因此引发的商业创新,也更精彩纷呈。

    (一)、中国服装商业创新的热点聚焦

    中国服装商业模式和商业渠道的创新虽然早已开始探索和实践,但在2007年体现得较为集中和猛烈。当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资本流入全球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造成投资过度,这又激发了商业创新以解决过剩的生产能力。2007年,纵观整个中国服装商业流通领域,伴随着国内外服装品牌和服装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全方位复合竞争,产业创新与商业创新互动而创造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亮点和新热点:

    1、品牌企业进军零售业,力图整合商业链

    2007年下半年,作为龙头服装企业之一的“宝姿”将触角伸向百货业,收购了北京最早的高档百货—赛特购物中心。无独有偶,国内服装龙头企业之一杉杉集团今年10月宣布大举进军零售业,目标锁定了OUTLETS,计划3年至之内,以每个单体投资3亿元在全国一线城市打造5~10个OUTLETS项目。

    这些创新举措打破了以往的工业企业和商业关系,标志着中国服装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开始从产业链整合迈向商业链整合,开始从传统制造型企业迈向品牌经营型企业,并且积极打造文化创意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和商业创新成为竞争的新资本。

    2、商业模式创新孕育新的商业领跑者

    2007年,ITAT集团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整合国内服装生产厂家过剩产能和商业地产过剩资源,形成“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铁三角联盟利益共同体;以“供货商结算速度快、商品品质优、零售价格低”的经营特色实现了供应商、地产商、ITAT、员工和会员消费者的共赢,基本实现了“零应收款、零负债、轻资产”的财务目标。截至2007年7月30日,ITAT完成了近60亿港元的营业额和6.75亿港元的利润,三年营业面积增长近1500倍,截至2007年12月,ITAT已有754家直营服装店(百货店、会员俱乐部店、时尚店)共计约15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零售网络企业。以模式创新和渠道创新为主体的新商业品牌ITAT,从其零售网络营业面积总量来看是目前成长最快的中国服装商业企业。ITAT受到了蓝山国际资本、摩根斯丹利等国际著名资本机构的多轮投资,并受到了行业和企业的重视,成为2007年中国服装商业创新的 一个亮点。

    网络直销品牌PPG在2007年也因迅速扩张而受关注。PPG依靠供应链整合,依靠网络呼叫中心加目录营销及大规模的广告投放,曾创造过日销万件衬衣的业绩,PPG也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多轮投资,它的商业盈利模式正在接受市场的检验。

    3、国内大企业加快终端店提升的步伐

    目前,众多企业开始实施“整合渠道、利用资本、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商机” 的发展战略。例如,七匹狼、报喜鸟等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后 ,首先提升自己的渠道。七匹狼将原有专营店进行改造成为“七匹狼生活馆”;报喜鸟2007年上市融资后也是首先在一线城市开设旗舰店;李宁2007年8月份宣布,将接手上海南京东路的原上海伊都锦商厦,重新开张后将变身为以李宁品牌为主打的“运动城”,主要出售运动服装和器材。

    与此同时,休闲装品牌和部分正装、女装品牌已经把视角投向“大店工程”上。2007年8月,美特斯·邦威在西安东大街的近7000平米超级旗舰店第一期开业,隔壁为森马的4000平米店铺。来自以纯则在街对面拿下一栋约2800平米的大型旗舰店随后,50米范围内汇集了国内休闲装三大品牌的5家大店,总营业面积达20000平米。国产品牌竞争进入了又一轮以开超大自有品牌专卖店的新竞争。

    4、海外零售品牌加快渠道争夺战

    令国产品牌无法忽视的是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ZARA、H&M、C&A、GAP四大零售时装品牌已经进军中国,这些国外平价时装品牌,不仅在上海、北京店铺的销售额告捷,还纷纷宣布了其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从2007年开始,国内外品牌竞争重点已经在渠道争夺中体现。它们是未来中国服装本土品牌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中国本土品牌欲从它们手里抢夺市场,首先需要从它们手里抢夺渠道。

    综上所述,在内销市场中,通过多年的创新和合作,服装业基本上走出了几分天下、多元化渠道并存、多种商业发展模式共荣的局面。如果能进一步加大产业与商业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将为行业带来更快、更好的发展,但商业创新拐点的出现预示着行业正在孕育着更大的变化。

    5、百货主渠道加快创新及扩张步伐

    2007年,新型服装销售渠道与传统的服装销售渠道百花齐放,但百货商场、专卖店、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服装专业市场等仍旧占据服装销售主导地位,百货也加快了扩张和创新步伐,以迎接新商业渠道的挑战。

    服装销售渠道主体的百货商场业在2007年风起云涌。据公开资料统计,计划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完成上市融资的百货类企业不下5家,包括广百股份、巴黎春天、天虹商场、茂业百货、ITAT等。加上国内、国外商业地产企业的进入扩张,未来五年,中国的百货业竞争将有如过去三年的连锁超市同等激烈,企业并购将频繁进行。

    在经营模式上,2007年百货商场也加快了创新的步伐。在北京,2007年新光天地、金融街购物中心两家合资百货先后登场,“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大楼今年完成其提升改造工程,使老百货焕发出新青春,进入10月份,ITAT在上海开出了首家FASHION ITAT百货店,这是ITAT的又一业态创新。12月末,中国第一家男士用品专营商场在北京庄胜崇光百货新馆落成。

    百货主渠道的变革与创新,将使服装品牌享受到更科学与和谐的工商关系所带来的商业发展。

    6、服装专业市场通过服务创新转型升级

    服装专业市场经历了从“地摊式”向“大棚式”到“商厦式”的几个层次的升级后,商业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服务增值上。

    在经营模式上,服务型市场成为新的看点。目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多的指向是品牌服务。从产业链上讲,综合性市场大多希望能够尽量覆盖整个产业链,包括原料市场、面料市场、服装加工市场等。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硬件条件和大型百货商场逐渐接近,有的条件甚至超过大型百货商场。同时,新市场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整个市场的软件建设,除提供金融服务、商务等常规服务外,还包括法律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这些商业服务是新型市场发展的方向。

    7、老牌服装企业的商业突围创新

    2007年,服装行业除了多了一些“闯入者”外,老牌传统企业也加速了创新的步伐。如2000年开始实施的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杉杉集团,2007已经结出硕果:从CHIC2005上杉杉集团正式宣布特许经营已经获得成功和“多品牌、国际化”战略至今已有近三年的时间,目前杉杉集团旗下11个国际品牌和12个自有品牌,其中国际品牌全部实现盈利,12个自创品牌大部分盈利。核心品牌杉杉2007业绩增长将高达40%。

    报喜鸟集团则于2007年涉水网络销售。2007年7月底,报喜鸟上海宝鸟服饰开始了其“网络直销”的一系列布局:在报喜鸟集团的支持下,由两家共同投资的上海宝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后,宝鸟科技统一了传统渠道和网络直销品牌BONO,宝鸟完成了从定制职业装业务到“服装电子商务”的转身。

    8、产业集群的加快结构创新

    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的发展产生于1980年代,以产业配套齐整,市场信息反应敏锐为主要特征,或以生产中高档品牌服装的企业为主体。或以中小企业为依托,以单一产品或专业服装生产为特色。

    集群孕育了品牌,品牌促进了流通,流通的兴旺又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如以纯依靠自身强大的销售网络,将自身产品外包给其他厂家,带动了一批中小生产型厂家的发展。这种“商业集群”的示范作用将给我国产业集群的纵深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国产业集群总产能占全国服装产能的70%以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业集群不掌握商业主动权有极大的危险。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产业链的优势,充分利用标杆型品牌和加工型品牌之间的紧密结合,使生产成本优势更加凸显和可持续,与商业链进一步整合合作,彻底打通通向市场和资本的道路,已成当务之急。

    归根结蒂,商业创新的主体主要是服装品牌企业、服装生产企业或是服装商业企业。当前,商业创新首先要依靠服装行业商业链条上各合作主体的创新,他们的表现及相互间形成的商业“生产关系”优势,直接决定了行业的商业创新生产力价值。

    (二)、推动2007商业创新的原因分析

    推动2007中国服装行业商业创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其中的背景和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探寻其中的规律。

    1、服装出口增长放缓、内销市场活跃

    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2007年前三个季度服装外贸出口增速放慢。还可以看到2007年1~9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638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5%、24.7%和25.8%。衣着类消费增幅较2006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回落。衣着类产品消费价格指数从年初开始回落,3月份开始已跌回100以下,并呈现持续下跌趋势。2007年1~9月,我国千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占据各零售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前三位,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0%、17.4%及15.6%。其中,百货行业销售收入增速在近两年中保持首位,百货行业仍然是中国服装商业的主渠道。

    以上数据显示:活跃的内销市场,给我国服装生产企业带来了释放产能的空间。

    2、大量产业外资本介入服装流通领域“圈地”

    2007年,商业地产资本涌向服装流通领域的现象体现得较为集中。家电渠道企业国美集团年初曾宣布斥巨资进入服装产业,随着以美式摩尔(Mall)为代表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落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已经或计划建设大型的购物中心,这为商业地产商的发展留下了巨大市场发展空间。

    2007年,商业地产供应出现集体放量、集中开业的局面。进入中国地产的23亿外资中16亿用于购买商业地产;国内企业大笔买断商业地产;信托基金跃跃欲试,2007年商业地产金融市场比较活跃。

    商业地产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商铺租赁形式、以全面融合地产业与商业为特色,收到市场欢迎。据统计,2007年商铺市场开发投资与销售额增速加快,仅一季度,全国商铺完成开发投资401.53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销售额425.99亿元,同比增长10.1%。商铺地产量的攀升与中国服装企业渠道变革正相互作用,形成新联动局面。为此,大批服装企业,开始对现有渠道进行整合,加大专卖店的建设,对传统百货渠道形成有力补充。

    3、新法规的出台对服装商业产生规范作用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特许经营事业发展近20年里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特许经营商业迈向了一个主流化、法制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新时代。

    《条例》推出了诸如信息披露、资格备案等类证券公司监管模式,且对违法特许人的惩罚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和媒介对特许人的监督力度加大,加盟商有了完整明确的法律保护武器。为此,中国服装协会已对多个产业集群进行了《条例》的实施宣讲和培训,旨在帮助各会员企业树立法律意识,适应新时期的依法经营。

    《条例》虽然加大了进入特许经营的门槛和监管力度,但其类证券监管模式和类金融资源模式,使特许经营企业被创业板证券市场和各类投资基金看好。《条例》是近五年来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内贸法案,它也标志者更多的内贸法案将出台,一个法制化背景下的商业发展之路初现端倪。

    4、风险投资对服装品牌和服装渠道的关注加大

    风险投资2007年在服装行业较为活跃。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拥有先进运作模式、完善渠道和独特设计风格的品牌,更易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

    事实证明,风投所看重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商业渠道和商业模式。专家预测, 2008年将会出现针对服装品牌和服装行业的专项投资基金,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练好内功,规范经营,并正确认清自己的市值,同时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熟悉和驾驭能力,避免盲目的追风或回避。

    5、服装物流的创新服务

    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面接轨,整个服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传统的货品配送形式逐渐无法满足服装企业的需求,现代商业物流开始受到关注。如何整合供应链系统,建立“小批量、多批次、快出货”的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决定着服装企业能否直接、有效扩大利润空间。

    由于服装企业渠道建设的多元性及复杂性,不同的品牌拥有不同的渠道形式,并有着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和成本结构,这决定了应根据服装品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物流模式。就国际知名品牌的物流之路来看,NIKE、贝纳通、ZARA等品牌都选择自建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但对于仍在发展阶段的中国服装企业来说,自建物流配送中心需要大成本投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

    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物流配送模式,使其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服装企业商业创新需要解决的课题。

    6、服装信息管理系统的效率创新

    ZARA模式在全球范围取得的成功,说明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服装业的发展趋势,即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统一的网络链条中,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由于消费者对服装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成本持续上涨、库存越来越多、资金回收困难等因素使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服装ERP系统升级换代的步伐在2007年得到加快。用友、百盛、SAP等知名服装ERP企业也凭借更多的成功案例受到欢迎。

    ITAT的ERP 已经升级到第三代,是其庞大的零售网络体系高效率运营的保证。每开一家新店,ITAT必然会复制3套系统——ERP、OA和远程可视监视系统。在ERP系统里,供应商有权查看自己的货品在各卖场的销售情况,甚至细化到款式、码数、颜色。ITAT总部和供应商也可以随机检索各地销售、库存、缺货、积压等流通情况。OA系统则是门店、供应商、ITAT之间的沟通平台。供应商和门店管理者可以跟踪每单物流,彼此知道每批货什么时候发出、什么时候抵达门店。

    男装品牌“法派”通过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产品销售收入占当年总销售收入的比例,电子商务交易额约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20%,且商务上的效率提高了80%,成本降低了50%。而美特斯·邦威的商业信息系统,甚至成为了美国大学研究的案例。

    7、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服装消费升级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从城镇化看,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0%多。按照各国的基本发展规律,2007年至未来几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过程将极大刺激服装消费。新兴消费人群已经不满于服装的保暖功能,而是转向时尚和品牌的追求。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由于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享受的消费阶段变化,作为消费渠道的专业连锁和现代百货业,都获得了高速增长,加快促进服装消费的全面升级。

    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还有,目前我国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已由成长型阶段步入成熟阶段,作为消费主体的25~49岁人口比重由90年代初的32%上升到2004年末的41.4%,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年龄结构决定我国进入消费快速增长期。

    总之,影响我国服装商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是多元化的,动态的,既有国际化特点,也有本地区的特性,既有资本的影子,也有技术进步的声音,既有行业内的张力,又有消费者的动力,既有品牌的势能,也有产品的动能,等等。那么,无论这些动因如何变化、变幻,中国服装企业和中国服装商业练好内功,才能因势利导,才能因时因地而变,因人而变,才能牢牢抓住商业创新的主动权。【国内最大的皮草批发市场】【皮草服装批发
 

上面就是裘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服装商业前进的驱动力是创新的全部内容了,更多相关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行业资讯频道。

当前信息网址:http://www.fursmall.com.cn/news/276.html该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中涉及的所有法律责任本站不承担责任,请自行识别内容真实性!
最新新闻资讯
最新行情信息
最新产品信息
最新展会信息
裘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